民间借贷陷阱揭秘:这些坑你千万别踩!
陷阱一:口头协议,缺乏书面证据
分析:很多民间借贷发生在亲朋好友之间,往往基于信任而仅进行口头约定,没有签订书面合同。一旦发生纠纷,缺乏直接证据来证明借贷关系的存在,导致维权困难。
建议: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六百六十八条,借款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。即使双方是熟人,也应签订详细的书面借款合同,明确借款金额、利率、还款期限等关键条款。
陷阱二:高利贷或利滚利
分析:一些不法分子以高额利息为诱饵进行借贷,甚至通过利滚利的方式使债务迅速膨胀。这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,也给借款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。
建议:在借贷前,要详细了解并明确约定利率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,确保利率在合法范围内。同时,要警惕任何形式的利滚利行为,避免陷入恶性循环。
陷阱三:预先扣除利息(砍头息)
分析:有时出借人会在提供借款时直接扣除一部分利息,实际出借金额少于约定金额。这种做法被称为“砍头息”,它违反了法律规定,也损害了借款人的利益。
建议:根据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》第二十六条,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的,应将实际出借的金额认定为本金。借款人应确保收到的借款金额与合同约定一致,拒绝任何形式的砍头息行为。
陷阱四:债权凭证不明确或缺失
分析:在民间借贷中,债权凭证如借据、收据等至关重要。如果这些凭证内容不明确、有歧义或甚至缺失,将给后续维权带来极大困难。
法规
建议:出借人在提供借款时,应要求借款人出具明确、完整的债权凭证,并妥善保存。根据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》第二条,提起民间借贷诉讼时,这些凭证将是关键证据。